什么是DRGs付費?與傳統的按日付費有什么不同?
傳統的按日付費或者按人頭付費是根據每個病人每天的實際醫療費用進行實報實銷,不設置所謂的醫保額度,但會通過例如藥占比、是否合理收費等限定規則扣除不合理的收費,當然因為每家醫院每年的醫保額度是有限的,所以醫院內部會對平均住院的費用進行限額,但因為獎懲力度不足,導致幾乎每年都會超過醫保額度。
DRGs模式的全稱為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是一種根據患者年齡、疾病診斷、合并癥、并發癥、治療方式、病癥嚴重程度及轉歸等因素,將患者分入若干診斷組(DRG組)進行管理的體系,其原產于美國,并且在實施的3年內成功地將美國醫保年均的增長幅度18.5%降低到實施后的5.7%,平均手術費增長率從14.5%降低到-6.6%,平均住院天數也大幅度降低,并后來被歐洲等多個國家所接受,而我國自2013年左右開始引進,并在試點城市進行應用。
所謂的DRGs付費模式即基于醫療機構*近3-5年的醫療數據,通過歸納分組將患者分為數個疾病組,并且根據消耗的醫療資源給出每個病組的醫保額度,其中疾病嚴重程度、治療難易度、住院天數等均會影響*終醫保給出的價格。
DRGs付費模式對醫院的影響
傳統醫療模式下醫院幾乎只關心自己的發展,完全不考慮成本的問題,導致盲目進行醫院的擴建和醫療人員的擴編,甚至盲目引進高額的治療方法,導致醫保支出不斷上漲,而DRGs付費對醫院產生的*大影響在于倒逼醫院控制醫療成本,提供合理的診療服務。
DRGs模式下患者超出的金額將由醫院承擔,這將倒逼醫院將更注意去節約成本,**不會只看重住院費用,而是更科學去評價每一種治療方法,例如住院天數、治療方法、治療效果等,同時可以杜絕醫院的盲目擴張和盲目引進新技術,成本和收入的均衡性將成為醫院考慮的重點,這將有利于醫院的科學發展。
DRGs付費模式對醫師的影響
DRGs模式對一線住院醫生的影響是*為直接的,因為無論懲罰或者獎勵*終都會由每一個臨床醫師來承擔,這將倒逼每個醫師在收治病人的時候隨時都要計算相應的醫療成本,從而用*有效率的治療方法來治療病人,防止過度醫療。從目的來看,這將使得醫師主動去提高自身的診療技術,并且通過提高療效的方法來實現收入的增加,而不用過度地考慮如何去收取更多的費用,將其醫療行為回歸于醫療的本質。
不利影響:
- 由于DRGs給予的支付標準幾乎均低于實際的均次住院費用,這就導致臨床醫師的收入將受到影響,特別是一些原本效益就比較差的科室將可能面對醫師跳槽甚至更換科室的風險; - DRGs付費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加快病人周轉,減少住院時間,但對于例如ICU、康復科、老年病科等以重癥或者慢性病人為主的科室就相當不利,如果將一個病人開出院,很有可能面臨沒有下一個病人入院導致空床,因此對于上述科室醫生收治患者的壓力將會增大; - 即使在已經實施DRGs付費的醫院,一線臨床醫師對于其真正的計算模式和重要的影響因素也是一知半解,宣傳和教育不足幾乎是每家醫院的通病; - 由于有醫保限額和住院天數的硬性要求,可能導致醫師不敢收治一些病情復雜的患者,導致患者就醫困難。
DRGs付模式對患者的影響
患者作為消費者,按道理DRGs付費對其應該沒有什么影響,但由于臨床醫療中“醫院—醫師—患者”其實是三位一體的結構,其他兩點的改變必定導致患者的就醫行為受到影響。
DRGs模式由于控制的總的醫保額度,并且促進醫院和醫生采用*有效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因此直接減少了住院患者的住院費用,減少患者醫療負擔,并且保障了患者不會被過度檢查和過度治療,讓患者享受到*有效率的治療。
但DRGs模式也將徹底改變患者的就醫習慣,例如患者會發現以前可以住院14天,而現在醫院10天就要趕我走;或者以前患者可以趁著住院多做幾個檢查,但現在醫師明確表明**不能多做;或者以前可以開2個禮拜的藥,但現在出院只能帶一盒藥等等,這些就醫習慣的改變有可能導致產生一些醫療糾紛,因此醫師有必要對患者普及現有的醫保制度,讓其明白現有規定下的住院要求。其次,對于一些需要長期住院的患者(例如中風后遺癥、昏迷、生命體征不穩等)會造成一定的麻煩,短時間內反復的周轉將給患者及家屬帶來不便。
聲明: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如有侵權或違規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立刻予以刪除!